二哈网

二哈网

 > 资讯

 > 健康

 >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治疗

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治疗

健康 更新时间:2024-04-28 05:00:19

一,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治疗

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在中医典籍中,没有直接对应的疾病。可以根据症状与体征,大致把其归结在心悸、怔忡等疾病中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常可以出现心悸、乏力、恶寒等症状,脉象多以迟脉为主,因而归结病情主要以心、脾、肾,三脏阳气虚衰为主。治疗主要原则以温通心阳、温运脾阳,温补肾阳为病理基础,常用方剂有右归饮、保元汤等。中药可以常常选用益气温阳药物,比如桂枝、附子、黄芪等药物为基础,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,还可以出现痰饮、瘀血等中医归结的病理机制,可以辨证加用活血、化痰、利湿等药物。

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还有很多中成药让大家选用,由于以温阳为主,常见中成药有心宝丸,山西省中医院有二参复脉胶囊,在临床上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,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。

二,中医治疗早泄的办法

  早泄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类射精功能障碍,通常是器质性疾病,或者心理性因素所引起。在中医学角度上来讲,早泄古称鸡精,多由情志内伤、纵欲过度、久病体虚、湿热侵袭所导致,主要的病机是肾失封藏、精关不固,病位在肾,与心、肝、脾相关。

  因此,临床的病理性质,虚多实少、虚实夹杂。治疗原则,虚证通常是以补脾肾为主,佐以固涩,实证者以清热利湿、清心降火。对于肾气不固证采用金匮肾气丸,阴虚火旺证可以使用知柏地黄丸,肝经湿热证通常使用龙胆泻肝汤,心脾两虚证代表处方为归脾汤。

三,胸外科术后常见病症的中医治疗

  外感疾病:病人由于术后体虚,正气不足,无以抵御外邪,极易感受外邪,外感后容易发生传变,化热入里,当与温病联系互参;病人术后不适感和虚弱感较强,容易掩盖外感早期的临床表现。术后感冒多为气虚感冒,由于卫外不固,邪不易结经常缠绵难愈,此为一般常规之外的特殊变证,不可过于辛散,单纯祛邪,强发其汗,重伤正气,治当扶正达邪,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之品。

  咳嗽:气虚无以运化水湿,聚而生痰,上渍于肺,壅遏肺气,故咳嗽痰多,证属痰湿蕴肺,治疗当补脾益肺,化痰止咳,不可敛肺止咳,以免留邪于内。

  喘证、支饮:因受寒饮冷,久咳致喘,迁延反复伤肺,肺气不能布津,气虚不运,饮邪留伏,支撑胸膈,上逆迫肺,肺气不降,故咳喘不能卧水饮泛溢肌表发为水肿。支饮当预防病人的外感疾病,一旦外感,当及时治疗,谨防外感疾病的传变;治疗支饮常用小青龙汤,但由于病人体虚,应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,不宜再用麻黄表散。

  自汗:病人术后体虚,耗伤肺气,肺与皮毛相表里,肺气不足,肌表疏松,表卫不固,腠理开泄而致自汗。治疗当益气固表。

  心悸:阴血亏虚,心失所养,不能藏神,故神不安而志不宁,发为本证。如果思虑过度,劳伤心脾,不但耗伤心血,又能影响脾胃生化之源,渐至气血两亏,不能上奉于心者,亦能发生心悸。治疗当补血养心,益气安神。

  不寐:病人早期失眠多因疼痛及其它不适症状所致,一般一周后可改善。一周后部分病人因思虑劳倦太过,伤及心脾,心伤则阴血暗耗,神不守舍;脾伤则食少纳呆,生化之源不足,营血亏虚,不能上奉于心,以致心神不安,导致不寐,治疗当补养心脾,以生气血。还有部分病人情致所伤,肝失调达,气郁不舒,郁而化火,阴虚阳亢动扰心神,神不安宁以致不寐,治疗当滋阴降火,养心安神。

  胃痛、泄泻:气郁而伤肝,肝失疏泄,横逆犯胃,气滞阻滞,发为胃痛,运化失常,而成泄泻,治疗当疏肝理气,抑肝扶脾;也有脾胃虚弱,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,水谷停滞,清浊不分,混杂而下,遂成泄泻,脾阳不足中焦虚寒,或胃阴受损,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,治疗当益胃健脾。

  头痛、眩晕:营血亏虚,不能上荣脑髓脉络,虚火上炎,故头痛而晕,治疗当以养血为主。

  内伤发热:情致抑郁,肝气不能条达,气郁化火而发热,治疗当疏肝解郁,清肝泻热;或因手术创伤致瘀血产生,瘀血阻滞经络,气血运行不畅,壅遏不通引起发热,治疗当活血化瘀,此法慎用,活血药不可量大,或可先益气行血,如不愈再考虑活血;气虚劳累,饮食失调,以致脾胃气虚,中气不足,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,治疗当益气健脾,甘温除热;血虚失养,血本属阴,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发热,治疗当益气养血。

  此外,常见并发症还有项痹、郁证、梅核气等疾病,此类疾病也应当注意,症状较轻时可不予处理,当症状较重时,会加重气滞,可采用针灸、推拿等方式缓解症状,必要时需药物治疗。

四,特应性皮炎之四――特应性皮炎的中医治疗

  中医称特应性皮炎为四弯风,认为其发病主要有内外2个方面的因素。其中内因即体质因素是发病的根本原因, 患者多表现为禀赋不耐,脾胃失调,肌疏表虚;外因是本病的诱发因素,如感受风湿热邪、食用鱼腥发物等。四弯风的根本病机是脾虚湿盛,生风、化热、化燥。治疗上应遵循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的原则,急性发作期以清热除湿、祛风止痒为法;慢性期以健脾除湿、养血润燥为主。

  1、中医辨证论治

  (1)湿热蕴肤证 多见于儿童期及成人期的急性发作期,皮损以红斑、红丘疹、水疱或丘疱疹为主,{热作痒,滋水浸淫,或糜烂结痂,自觉瘙痒;身热心烦口渴,大便干燥,小便黄赤,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或濡滑。抓破后出现糜烂面,少量渗出,结痂,便干溲黄,舌质红,苔薄黄,脉滑数。治以清热利湿为法;儿童应用消风导赤汤化裁,成人宜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。儿童期常用药物有生地15g、黄连6g 、黄芩6g、木通5g 、茯苓10g、泽泻10g、车前子6g 、金银花10g、白藓皮10g 、甘草6g ;成人期常用药物有龙胆草6g、黄芩12g、生栀子6g 、白藓皮15g、白术15g、泽泻15g、柴胡10g、苦参10g、甘草 6g 。痒甚者, 加珍珠母、磁石; 胃纳欠佳者,加藿香、佩兰;大便干者,加大青叶、麻仁;出现脓疱加金银花、连翘;大便偏干加制大黄。

  (2) 脾虚湿蕴证 多见于体质瘦弱的婴幼儿患者,往往反复发作,时轻时重,久病不愈;皮损表现为多发丘疱疹,颜色暗淡,少量渗液清稀,或有淡黄色结痂, 或以结痂浸润的斑片为主,自觉瘙痒;常伴有神疲肢乏, 脘腹胀满,纳呆便溏,口中黏腻,舌质淡,苔白腻,脉濡缓或滑。治以健脾利湿, 润燥止痒;方剂用健脾除湿汤或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。常用的药物有炒白术10g 、苍术10g 、厚朴10g、陈皮10g;腹胀加川厚朴6g、大腹皮10g 。当用汤剂治疗症状基本缓解后,可选用参苓白术散、人参健脾丸等中成药, 善后调理。

  (3) 阴虚血燥证 见于各期病程较久的患者,皮损轻度浸润;或患处为散布丘疹、抓痕、血痂等;伴剧烈瘙痒,舌质暗红少津,苔少,脉沉弦。治以滋阴润燥止痒。方剂用养血润肤饮、滋阴除湿汤。常用的药物有当归10g、熟地15g、生地 30g、黄芪10g 、天冬10g、麦冬10g、天花粉10g、桃仁10g、红花10g、丹参10g、白藓皮15g 。若肥厚苔藓化明显者可酌加王不留行、泽兰;夜卧不安而瘙痒者,轻用酸枣仁、合欢皮、夜交藤、远志等安神止痒;重则用龙骨、代赭石、牡蛎、磁石以重镇安神止痒。

  2、中医外治发

  婴儿期皮疹糜烂、渗出明显时以湿敷为主,可用马齿苋、黄柏等水煎,冷湿敷;皮疹渗液较少,可选用三黄洗剂外搽,或用青黛散加甘草油调涂。儿童期、青年成人期皮疹以丘疹、结痂、苔藓化为主,选用黄连锌氧油、3 % ~ 5 %黑豆馏油软膏、青黛膏等涂搽;皮肤干燥者,选用润肌膏、黄柏霜外搽。

  3、注意事项

  特应性皮炎由于禀赋不耐, 自幼发病,病程缠绵,反复不愈,治疗比较棘手。一般小儿发病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,治疗忌用大苦大寒之品;若苦寒太过,则易损伤脾阳, 加重病情。宜选用醒脾消导、 淡渗利湿之品,如白术、茯苓、山药、枳壳、薏苡仁等。慢性期多为久病耗伤阴血, 或久用渗利,或过用苦燥,导致伤阴湿恋之证, 表现为皮损干燥脱屑,肥厚皲裂。治疗宜滋阴除湿并用,常用生地、玄参、知母、麦冬、天冬、玉竹、玄参、 白芍、当归、白藓皮、苦参等。在辨证上应重视全身与局部的关系;在治疗上宜采用标本兼顾、扶正祛邪的方法,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。

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二哈网,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!

查看全部

相关健康资讯推荐

热门健康资讯推荐

网友关注

特别声明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。
网站客服电话:邮箱:
滇ICP备2023005770号-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