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哈网

二哈网

 > 资讯

 > 育儿

 > 到底准妈在孕期吃中药是对是错

到底准妈在孕期吃中药是对是错

育儿 更新时间:2024-04-27 22:21:26

①到底准妈在孕期吃中药是对是错

  食疗养生是现代普遍讨论的热门话题,因此,孕妈妈在怀孕的期间,也会听取身边朋友的建议,尝试借助中药食补的方式来补充孕期所需的营养,但是,孕妈妈们可曾想过在食用这些中药材的同时,对自己本身会造成哪些影响?本文将为各位准妈妈介绍目前常见的中药材,让你的孕期生活更平安顺利。

  中药的分类法则

  所有的中药材,均可以五味、五性、作用部位及有无毒性等特质加以分类,分类方法如下:

  1、五性:包含寒、热、温、凉、平五性,寒症宜服用温热药或食物,而热症则服用寒凉药或食物。

  2、五味:包括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味;酸味入肝、苦味入心、甘味入脾胃、辛味入肺、咸味入肾。

  3、作用部位:包括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。

  4、有无毒性:部分有毒的中药材,并不适合作为药膳用药,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才可食用,而无毒的药材则可根据体质,作为药膳的常用药。

  孕妇不可不知的中药禁忌

  正常的情况下,胎儿在4到 12周时正形成心血管系统、中枢神经系统、四肢及五官,12周以后则是胎儿的成长期,每个阶段用药都须特别谨慎。然而,中药材的种类繁多,对母体与胎儿本身会造成的影响,也无一定的规范可寻,因此,本文将较常见的中药材,简单整理出一个孕妇中药禁忌的表格,作为各位准妈妈怀孕期间的小叮咛。

  准妈妈中药禁忌

  中药种类影响

  牛黄(清热药) 泄下力强,易导致孕妇流产。

  红花、川七、(活血药) 其祛瘀活血力强,易导致流产与早产。

  牛膝(活血药) 有损胎儿健康。

  车前子(除湿利水药) 过度食用会影响胎盘循环。

  补骨脂(温阳药) 孕妇须经由医生指示后再服用。

  薏仁(除湿利水药) 内含薏苡仁油,会降低横纹肌收缩作用,对子宫产生舆奋作用,也会造成羊水过少的现象。

  通草(除湿利水药) 会造成孕妇羊水过少。

② 在孕期多做B超对胎儿的影响

  孕期B超对减少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、保证优生优育有积极的意义。

  但是,做B超对胎儿有没有影响?孕期能做几次B超呢?怀孕早期,除了妇科的常规检查之外,应通过B超确定宫内的妊娠是否正常。例如宫腔内探查不到任何妊娠征象,而在子宫腔外探到异常的回声,结合其他的临床表现就可以诊断子宫外孕。所以一般提倡于怀孕早期通过做B超明确是否是宫内正常妊娠或双胎、葡萄胎等。

  怀孕中期,大约在闭经16周左右需要再做一次B超,以确定胎儿有无畸形和生长发育是否正常。因为如果这时发现胎儿不正常,在闭经20周以内中止妊娠,是比较适宜的。

  怀孕晚期,即闭经36周以后,做B超可以明确羊水多少以及胎盘的功能。羊水过多或过少,以及胎盘钙化或功能不良,都不应再继续妊娠。必要时需进行剖腹产。

  可见,在整个怀孕期间,早、中、晚期各进行一次B超检查是必要的。然而有些人对做B超的目的不明确,为了弄清楚孩子的性别,不惜到多家医院反复进行B超检查。这对母婴均不利。

  国外已经有资料证明B超对胎儿有损害。北京一位专家选择怀孕7~8周并准备做人流的妇女,按其做B超检查时间长短分为1分钟、3分钟、10分钟3个组进行对照观察。结果发现,做B超检查之前,这些孕妇体内的胚胎发育都很好;而做了B超检查以后,除1分钟的5例无变化外,其余的胚胎的绒毛发生了变形,表现细胞排列紊乱,细胞内出现泡状结构,进一步的发展还可使胎儿畸形或发生流产。很明显,B超对胚胎照射的时间越长造成的不良影响就越大。所以,孕期做B超不要超过3次。

  现在我们知道了正常情况下,准妈妈在怀孕期间做B超在3次左右。利用B超对孕妇作定期检查,不利于胎儿的健康生长。

③准妈妈在孕期吃点酵母片好处多

  酵母片(又名食母生)内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,以及烟酸、叶酸、尼克酸、肌醇、转化酶、麦糖酶等。

  维生素B1可以增强孕妇的食欲,促进消化液的分泌,有利于胎儿的发育;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,它不仅可使胎儿的皮肤细腻,防止孕妇出现口角炎、舌炎等皮肤疾患,而且对促进胎儿视觉器官的发育有一定的作用;维生素B6对妊娠早期的呕吐现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;维生素B2、B6、B12和叶酸是孕妇、胎儿体内合成血红蛋白,刺激红细胞增生的重要成分。此外,在维生素B12和尼克酸充足的情况下,能保证孕妇的良好情绪、正常的精神活动和胎儿神经系统的良好发育。

  充足的维生素B2和B6,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,对维持妊娠期间和婴儿出生后的正常免疫机能至关重要。酵母片中的烟酸有舒张血管、降低血脂的作用,因而对胎儿、孕妇的血液循环均大有好处。孕期每天的合理剂量为4~6片。

  痛经

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二哈网,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!

查看全部

相关育儿资讯推荐

热门育儿资讯推荐

网友关注

特别声明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。
网站客服电话:邮箱:
滇ICP备2023005770号-31